2009/02/23 | 正天野禅:我知道的宋太祖赵匡胤[三]
类别(红色复兴) | 评论(0) | 阅读(219) | 发表于 16:42
我知道的宋太祖赵匡胤


五、不得不说的五代明君柴荣

说赵匡胤,就不得不说说他的老板——周世宗柴荣。

本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擅于总结,对柴荣同志的评价是——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、政治家。这个评语当然是明显偏向褒扬。因为柴荣本人是五代难得的有为皇帝,也是比较能认清时事的明君。

但现在我们比较流行“客观”评论,从这个角度说,柴荣应该加一个头衔——权谋家。

五代十国这段历史的最大特征是什么?——下克上。下克上,这个词语应该是舶来语,算是日本战国历史的主要关键字,放到五代十国也异常通用。从朱温建国开始,一路算下去几乎都是权臣篡位的历史。包括柴荣的皇位也是他义父郭威,夺了后汉的天下才传给他的——当然柴荣自身在郭威政变的过程里,也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因此,柴荣不是什么佛家心肠的平和君主,绝对是一个擅于专权,工于心计的霸王。我们可以以下几个片段看出柴荣强横、多变的政治铁腕。

1、名正言顺的“借君头一用”

三国演义里最能体现曹操奸诈的一个片段就是曹操与袁术对抗,军中缺粮,曹操就指使粮官小碗供饭,待到军士怨声载道时,便斩了粮官以慰军心。

这种找替罪羊的手段,历朝历代的野心家、政治家都非常熟悉、甚至擅长。当然要做到曹操那么无耻,确实需要一点真小人的勇气。

柴荣没曹操那么皮厚,但却下起手来却比曹操更加狠毒——柴荣继位不久,适逢北汉勾结契丹入侵,为了稳定皇权,柴荣决定御驾亲征。结果在高平之役中,柴荣的右军樊爱能,何徽部不战遁溃,所幸赵匡胤临危奋起,力挽狂澜,否则一代明帝只怕也没有后来那么多让史学家津津乐道的故事了。

事后为了整顿军纪,柴荣一气斩杀了70多位将领——注意这个数字——70多个将领

如果说樊爱能,何徽军法不容,死有余辜;那么余下的60多人是不是非杀不可??

我只能认为这是柴荣版的借君头颅一用了。

从这件事的背景来看,柴荣刚刚继位,中外不安,野心家蠢蠢欲动。要维护皇权必须实现两件事情——1、炫耀武力,2、立威吓众。

高平之战可以说是赵匡胤在历史舞台上华丽的出场,只不过这战功最后要归到柴荣名下——且不管功劳归谁,高平之战的血流成河,到底是把后周的武力給展示出来了。

那么皇权的威严呢?不好意思,就需要诸君的项上人头来证明了。尽管有理由,尽管有借口,尽管一切来的如此名正言顺,但是70多将领的一腔热血洒在冰冷的刑台上时,柴荣的狠毒、冷酷也被映射的如此清晰。


2、养虎身边,权不旁落

柴荣是被累死的,这点是史学家公认的。

为什么柴荣被累死了?一个万民之主,手下的文臣武将都堪称五代十国最豪华的阵容,怎么好端端的被累死了?

究其根源,是柴荣此人对权力超乎常人,甚至可说前无古人、后无来者的把控欲,断送他本应有的寿命。


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把中央集权制推到顶峰的明太祖朱元璋,但就以朱元璋这种权利旺盛的人,在建国阶段下,也是文依李善长、刘伯温,武靠徐达、常遇春……

但柴荣呢?

历数下柴荣称帝后的御驾亲征次数——亲征北汉两次、亲征南唐三次。在位五年(公元954~公元959),柴荣就御驾亲征了五次。这种皇帝御驾亲征的频率是中国历史非常罕见的,甚至可说是唯一的。

是因为柴荣麾下无将可用??

当然不是。除掉后来陈桥兵变的赵匡胤,柴荣手下还有李谷、李重进、张永德等中外名将颇可一用。但终柴荣一生,也没几个将领可以手握重兵,为帝分忧的。

这一方面由于五代十国阶段,凡手握重兵者往往可拥兵自重,尾大不掉;另一方面,也显示了柴荣不相信任何人,宁死也要抓牢兵权的权力欲。

这过于旺盛的权力欲也许是柴荣最后英年早逝、壮志未酬的原因。

3、天威难测,我不信天

帝王的权术精华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——神秘。

让一个人怕你、跟你、信你,最好的办法就是时刻提醒那个人,他的荣华富贵、乃至身家性命都掌握在你手里。同时,你也要保证你自己的心理不为对方所知,否则被玩弄于指尖的人到底是谁,可就说不定了。

柴荣深谱之中真谛——让我们看看陈桥兵变的前奏——“点检做天子”一事中,柴荣的手段。

公元959年,柴荣北征燕云,发兵之前,皇都街头巷尾都流传着十分奇怪的畿言“点检为天子”,甚至有刻着这样畿言的木板出现在柴荣的书桌上。

畿言——不要小看这个东西,它是改朝换代的前奏,无数帝王依靠这似通非通的东西爬上了权利的巅峰。某个角度来说,畿言就是一种天意。在迷信的古代,没有任何人可以忽视畿言的力量。

按照正常的处理流程,柴荣应该将现在任职点检的张永德拿下,并永远废除点检这个职位。

但柴荣并没有按照常理出牌,柴荣确实将张永德调离了点检的岗位(也有说为张永德为了避嫌,自己辞职的),然后又将赵匡胤放到了点检的位置上。

请注意张永德这个人——他是郭威的女婿,柴荣的妹夫。换而言之,他是皇室宗亲,是柴荣的自己人。

柴荣把自己人按下,把赵匡胤一个外人抬起,这里面的政治潜台词不可谓不耐人寻味。

柴荣在这场小小的人事变动中,传达了两个含义:

A、天威难测。皇权是至高无上的,无论是谁都不能对皇权存在一丝妄想——哪怕是皇帝的妹夫,只要触犯(而且不是他自己去触犯)到这条政治高压线,都必须付出代价。

B、我不信天。柴荣少年得势,可谓意气风发,从当初斥退冯道、挥兵拒汉就可见一斑。这次政治事件,更是明确无疑的表达了,柴荣的豪迈与自信——我命由我,不由天。

这一里一外,一反一覆间,柴荣的手下又有几个不战战兢兢,深感伴君如伴虎?也不知道还有多少人,热血沸腾,要学那赵匡胤金盔银甲要在沙场争个功名富贵。


柴荣的一生如同一颗流星划过五代十国昏暗的夜空,让天下百姓眼前一亮,让草莽英雄精神大振!随着北周大军有如春雷的滚滚马蹄声,赵匡胤即将开始他在历史舞台的正式表演。
5

评论Comments